手机版

|

微信公众平台

|

微信服务平台

|
当前位置:首页>会员之家

雷军2024年度演讲全文:人生不能后退,只能拼命往前冲!

时间:2024-07-25   访问量:1506 来源:企业家杂志

以下为雷军的最新演讲内容(节选)。

这是我办的第五次年度演讲,欢迎大家。


3月28号,小米SU7正式发布,热度远超想象。一夜之间就成了现象级的爆品。过去的三个多月的时间,我感觉每天都像在梦里一样。


回顾过去1000多个日日夜夜,小米汽车发生了太多的跌宕起伏的故事。


可能很多人都知道,小米造车其实源于一个意外,那是在2021年的1月15号早上7点多,在上班的路上,我接到了一个朋友的电话,他说:雷总,你们被美国制裁了!


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,让我马上就懵了。我们很快就召开了紧急董事会,商量如何应对?


在董事会上,有一个董事问:假如你们手机不能做了,你们三四万人怎么办?


对呀,假如我们手机不能做了,我们三四万人怎么办呢?有一个董事就建议我:你们要不要认真考虑一下造车?


当天下午,我们第一次认真讨论了造车,几乎所有的高管都支持。但我觉得造车风险太大,我们还是认真做个调研吧!


我们组成了一个6人的调研组,在70多天的时间里面,马不停蹄地去了10多个城市,调研了85场,面访200多人,中间还开了四次高管会。


在调研的过程中,有两位好朋友一致力劝我造车,他们是李斌和何小鹏。说实话,我在想他们俩劝我造车,对他们俩有啥好处?他们难道不怕汽车行业又多了一个友商吗?我一直在想,也许他们就是单纯为我好,为小米好。


随着调研的不断深入,我越来越感受到智能电动车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。


在给董事会的汇报之中,我是这么讲的:智能电动汽车大势所趋,而且汽车行业正在和消费电子行业相结合、相融合,我觉得小米必须干!


同时我也表达了我的担心:汽车行业会不会像手机一样赢家通吃?全球活下去的可能只有5~8家?如果我们不能干到全球前五,有可能我们就活不下去。


如果要造车,首先要有长期打算,其次一定要奔着全球前五去。这就意味着要准备烧很多的钱,我们当时预算认为最少需要100亿美元。


董事们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,给了我一个肯定的答复——支持造车。但是由于投入实在过大,雷军本人必须带队亲自干。


说实话,我完全没有想到董事会有这样的要求。在之后的几天的时间里面,我每天都在焦虑之中度过。


当时的小米正处在多事之秋:上市两年半,公司正处在从游击队向正规军的转型之中,特别的痛苦;小米手机的高端化刚刚开始,千头万绪;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一位培养多年寄予厚望的年轻高管离职了,他就是周受资。这给了我当头一棒,虽然心中有万般不舍,我还是为他送上了非常美好的祝福。


在这样的多事之秋,所有事情交杂在一起,让我内心乱成了一团麻,我要思考我们到底要不要造车?自己要不要带队造车?


其实是挺不容易的。


在每一个深夜,我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决定大干一场,第二天早晨醒来,太阳升起的时候,我又迷茫了。


我反复地问自己:创业这么苦,我真的还要从头再干一遍吗?而且风险这么大,万一输了,我这辈子就这么灰溜溜的收场吗?我真的有足够的体力、精力杀入一个全新的行业吗?

这些问题在我脑海里思来想去,想了整整一个星期,特别的煎熬。


3月30号我正式回复了董事会:如果这件事情小米必须干,如果大家觉得我合适,为了小米,我愿意挺身而出。


这不是一时的冲动,也不是权宜之计,而是我70多天以来深思熟虑的结果。当时我的心中只有7个字:虽千万人,吾往矣。


纵使面对千万人的质疑和阻拦,我也要义无反顾,勇往直前。

640.png

当天晚上,我们举办了发布会,正式公告:小米下场造车,雷军带队,10年内全资投入100亿美金。“小米造车”、“100亿美元”这几个消息震撼了全行业。


其实那天我状态特别不好,重感冒,嗓子几乎都说不出话来。在台上我没有给自己留任何退路,我斩钉截铁地说:这是我人生最后一个创业项目,我愿意压上一生全部的声誉和成就,为小米汽车而战。


发布会直播的弹幕上全是“干翻特斯拉”,那一刻百感交集。


那天晚上,是小米的不眠之夜,也是汽车行业的不眠之夜。


我收到了很多信息,最打动我的一条是凌晨5点的一位同事刘安昱的信息。他从小就痴迷汽车,以为这辈子跟汽车无缘了。在业余时间,他自己攒了一辆大房车来过瘾。


那天,他正好在广州出差,看到小米直播发布会以后,激动不已。当即拉着几个同事到珠江边喝酒。喝完以后还觉得不尽兴,又在江边走了整整一晚。


到了凌晨5点,他终于下定了决心,这个机会他一定不能错过。他就给我发了条信息:只要让他参与,干什么都行。


那一夜,彻夜难眠的还有很多很多人。


李田原,当时在宝马德国总部负责宝马IX设计。小米的发布会深深地震撼了他,让他萌生了加入小米的愿望。


放弃宝马总部的工作,放弃欧洲舒适的生活,说服家人一起回国,对每一个人来说,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。但是他依然果断辞职,收拾行李,举家回国,投身到小米汽车的创业中来。


胡峥楠,小米发布后的一个晚上,他给我打电话说,他干过国企,干过民企,自己也创过业。他跟前东家的合同到期了,特别想出来看看互联网到底是怎么造车的。后来他加入了顺为资本,再后来他兼任了我的顾问。


就是这样一群热爱汽车的人,从五湖四海走到了一起,我们在短短的半年时间,就组成了超过1000人的团队。


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,我们汽车部门已经超过了7000人,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,我们聚集了超过1000位的技术专家。


那个发布会对组建团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,三年多时间里面我们收到了38万份简历。作为一家致力于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厂商,我们还需要更多优秀的人,小米永远欢迎优秀的工程师继续加入小米汽车的团队。


小米造车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,我的一群企业家朋友们也特别关心,4月5号组团到访了小米。他们提了很多问题,主要是两个问题。


第一个问题:你们现在才下场是不是太晚了?


确实,与造车和新势力相比晚了六七年。当时我是这么回答的:智能化才是汽车的灵魂,而智能化在电动车的时代才刚刚开始。


汽车是一个百年赛道,只要你真心喜欢,只要你真心想干,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时机。


第二个问题:为什么小米汽车不拿出来独立融资、独立上市呢?


很多人一听到上市就热血沸腾。而且当时造车很火,新能源汽车公司的股票飞涨。


我说:的确有几家VC 给小米汽车开价了。当时因为市场特别火,估值100亿美金。


各位想一想,项目现在啥都没有,就估值100亿美金,而且花别人的钱造车几乎无风险,谁能拒绝这样的好事呢?


实话实说,我们也动过心。但是想来想去,深思熟虑后拒绝了。


为什么?因为造车的周期很长,如果我们拿了别人的钱,想很长时间保持想法一致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而且在小米内部造车,小米的大量人才、技术都可以直接用。


我非常清楚,造车难度很大,靠一个人肯定不行,需要小米集团的每个人都能毫无保留地支持,我希望大家都能全力以赴,一起造车,这样我们才有胜算。


最后,我们决定全部由我们自己干:钱,全部自己掏;风险,全部自己扛。只要能把车做好,我们在所不惜。


那天,王传福来了,李想也来了,何小鹏也来了,李斌也来了......我还记得后来王传福跟我说,他特别佩服我们的勇气,但是多少还是为我们捏了把汗。


这就是小米造车的起点。如果不是遭遇美国制裁这样意外事件的巨大冲击,我们不会贸然进入汽车这么复杂的行业,也不会有今天的小米SU7。


所以,无论面对何等巨大的危机,都不能被吓倒,破釜沉舟的勇气才是我们冲出重围的关键。

640 (1).png

当我们决定造车以后,其实还面临无数的挑战。汽车行业每年发布两三百款新车,是一个卷得不得了的行业。


作为一个新来者,第一辆车非常的重要,我们该怎么造车?我们该做一辆什么样的车呢?


 1. 先从最难的轿车干起 


刚开始,团队找了一大堆的报告,开始学习,开始研究,写了上百页的分析材料。我忍不住泼了盆冷水:各位不要想这么复杂了,我们能不能先造一辆小米工程师们都想买的车?


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想买的话,那个车造出来也没用,我说我们把问题先简化好。


第二个问题来了,那小米工程师到底想买辆什么样的车呢?


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找个调研公司,花几个月整份报告。


在讨论的时候,我再次提醒大家,别浪费时间了,100份报告也替代不了与一个真实用户面对面沟通。


于是动员所有人,约小米的工程师一个一个聊,两三个星期,我们就聊了300多人。


聊完大家觉得还不过瘾,就跑到小米每一个办公区停车场,看大家开什么车。这个方法看起来土,但是简单、直接、有效。


很快,我们就知道大家买的品牌、车型和价格段,比如说轿车和 SUV 各占一半。


从研发角度来说,高端车容易,低端车难做,SUV 相对容易,做轿车要难一些,所以大部分车企都是先干 SUV。


但我的观点不一样,我们决定不走寻常路,先从纯电轿车干起,纯电轿车难干,等轿车干好了,再干其他车型就容易多了。所以我们下决心先干轿车。


 2. 不走捷径,自己干 


中国的产业链非常成熟,攒一辆车还是比较容易的。3年多前,有很多朋友劝我,说你们已经晚了,赶紧出车,找代工就可以了,千万不要什么事情都自己干。


刚开始我们也这样想过,既找过代工,也想过收购,但是没过多久,我们就下了决心,从核心技术干起,不走捷径。


为什么呢?因为之前我们吃过大亏。14年前小米创业时就是轻模式,初期速度很快,但是根基不扎实,后来遇到很多挫折。


到今天为止,我都觉得我们还在补课。


所以,当我们再次创业的时候,我们决定不走捷径,不收购、不代工,从核心技术做起,10倍投入,认认真真造一辆好车。


下了这个决心,我们投入非常坚决。一上来就做了三代电机,两套大压铸,包括智能驾驶、激光雷达,我们很多技术都是这么干的。


比如电池包,可能一般人觉得很简单,实际上特别复杂,一个电池包做下来差不多需要十几个月几千万的投入。所以,行业里开发一辆新车一般做两个电池包,多的做3个。


大家知道SU7做了多少个吗?我们干了10多个电池包,甚至为了把电池包的技术搞明白,我们还自建了一个电池包工厂。不仅把我们自己的团队折腾得够呛,还把供应商折腾得够呛。


我觉得不好意思,专门打电话给宁德时代的曾毓群解释。他说,他理解,他当年给 A公司做过电池,A 公司一款手机其实只需要一个电池方案,他们在研发过程中开了200多款。


只有这样干,才能真正把产品过好。


我们就这样,从核心技术出发,10倍投入项目,披星戴月干了大半年,2021年底春节前,第一次项目的正式评审会开始了,大家都挺激动,结果这个会开的特别郁闷,大家分歧特别大。


吵来吵去,最后下定决心,整个产品方案推到重干。


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,我取消了所有的日程,把我们汽车部最核心的十几个人全部叫过来开会,商量怎么解决。


就这么一个临时召集的会,谁也没有想到一开整整21天,开成了一个马拉松式的会议。刚开始大家还比较矜持,后来越来越激烈,有时候一个问题能从早上9点吵到晚上9点。


当时的团队1000多人,大家都在等我们这个会议的结果,我下定决心,把所有的信息放下来,一直开到吵明白为止。


今天回想这个会,真的很重要。我们来自于五湖四海不同背景的人,第一次有如此长时间高密度、面对面的讨论,帮助了大家相互了解、相互融合。


这21天的会,最终形成了一个重要共识:小米作为一个新来者,只要能顺利上牌桌,就是巨大的成功。


所以很多人问我说,你们3年为什么能把车造出来?最关键就是这句话:


小米造车要尊重行业规律,守正出奇,要先守正再出奇,不要一上来就颠覆,一上来就掀桌子。


基于这21天的会议,我们这十来个人成了真正的战友。可以背靠背信任,才能应对之后无数的考验。

但谁也没想到,考验来的如此之快。会议开完,上海疫情就爆发了,我们有不少工程师在上海,研发怎么办呢?


有一位同学,他就在家里搭了一套工作环境。我们的超级电机的控制软件,就是在他家的客厅里第一次真正运转起来。


这是一段非常难忘的奇特经历,我们相隔如此遥远,却又感受到如此的亲密。我记得SU7的很多产品决策,就是在各种各样的视频会议中完成的。


我们甚至在这个期间还办了几次线上的庆功会。当我们遇到阶段性成果的时候,就把红酒寄到每一个同学的家里,大家就联网云喝酒。


就是这样大无畏的革命、浪漫精神,帮助我们克服了重重的困难,项目没耽误,还能够按计划进行。


2023年8月16号,第一辆市场车缓缓从产线上驶出来,现场所有人都激动不已,经历了这么多的峰回路转,我们小米SU7如期交付了。


创造这个奇迹,是我们汽车部门六七千人共同努力的结果。我还记得车下线后,大家散去了,我一个人围着这辆车转了一圈又一圈,最后打开车门又在里面坐了很久。


真的不敢相信我们的车真的造出来了,在那个时刻真的百感交集。


回想起来,我们选择做最难的纯电轿车,选择从核心技术做起,选择在项目压力最大的时候停下来开21天的会,这些都需要巨大的勇气、决心。


因为我们深信,只有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,我们才能走得更远,小米汽车才能真正成功。

上一篇:汽车进入平权时代,“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?”

下一篇:董宇辉单干,7659万元分手费俞敏洪出的

认证

Copyright 2023 www.zgja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警安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400-800-6589 举报邮箱:jubao@zgjaw.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
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鲁B2-20220236 鲁ICP备19045998号-3

鲁公网安备 37132102371606号